文 | 展恩华
如果说,东北乱炖是中国菜肴中的“下里巴人”,而佛跳墙则是其中的“阳春白雪”。
作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先生,曾在文章中写道:发明此菜者乃一帮要饭的乞丐。
这些乞丐拎着破瓦罐,每天到处要饭,把饭铺里各种残羹剩饭集在一起,放入一些酒,熬热了吃。据说,有一天,有一位饭铺老板出门,偶然闻到街头有一缕奇香飘来,便循香寻来,发现破瓦罐中剩酒与剩菜。这位老板因此而得到启悟,回店以后,把各种原料杂烩于一锅之中,配之以酒,创造了佛跳墙。
这种说法。很有点当年的一句名言“卑贱者最聪明”的味道。对此种说法,笔者不做彻底否定。此说,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人一旦有了丧亡喜事,哪怕倾家荡产也要大摆宴席,招待客人。“七个盘子八个碗外,加八个小果碟”,各种菜一股脑地在桌子上摞成山。平时,来客连咸菜都不能尽兴地吃,所以,一旦遇到这样的场合,那必然像饕餮一样,来一顿“海吃”。别看菜这么多,最后剩下的只有一些菜汤。主人将这些没有菜的菜汤汇在一起,分成多份,分送给邻居。邻居们视之如宝。他们用这些菜汤煮些粉条,别看什么都没有,可那味道确确实实好极了。
乞丐们也许会把讨来的剩菜剩饭汇起来吃,但要说他们是佛跳墙的发明者,就让乞丐们有“欺世盗名”之嫌了。好在,费老先生最终归于一饭铺老板,说是他从中受了“启悟”,才发明了佛跳墙。
此菜的发明者是福建人郑春发。这是一种比较靠谱的说法。
话说,清朝道光年间,福州官钱局的官员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席间有道菜叫做“福寿全”。此菜是用鸡、鸭、羊肘、猪蹄、排骨、鸽蛋等烩在一起,慢火煨制成,是2.0版的“名优特大杂烩”。

周莲吃后很满意。回家后即命厨师郑春发依法仿制。他在原菜基础上,减少了肉类用量,又加入了多种海鲜,搞了个3.0的升级版。菜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菜的味道更加鲜美可口。后来,郑春发自己开始了单干,在福州开了个饭馆——“聚春园”,这道菜受到当地名人的热捧。有人即席赋诗曰:“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这道菜更名“佛跳墙”。
中国人向来就有大智慧、大幽默。你看那老和尚打禅修行,眼看成佛在即,六根几近清净。但一闻到此菜的馨香,凡念顿起,急不可耐地要吃到,连开门都嫌费事,直接跳墙出来。
不用吃,不用尝,光从这个名字上你就知道这道菜是如何的味美。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时代的发展,佛跳墙这道名贵的菜,也屈尊降贵,让百姓们也能饱个口福。
在平阴,佛跳墙做得挺好的有几家,地处龙居华庭的东塘十七号就是其中之一。
通常,佛跳墙要选用上好的鲍鱼、海参、鱼唇、牦牛皮胶、杏鲍菇、蹄筋、花菇、墨鱼、瑶柱、鹌鹑蛋等汇聚到一起,加入高汤和福建老酒,文火煨制而成。
盛菜的坛子也很漂亮,像一位清新古雅的少女,很有味道。盖一打开,缕缕的热气冉冉升腾,那诱人的香味也开始弥漫起来,看到色泽靓丽的各种名品,真真让人垂涎欲滴了。

这道菜软嫩柔润,浓郁荤香,荤而不腻,十多种美味互为渗透,既各有其味,又味中有味,味味隽永。仿佛是一次国际选美大赛,她们既各美其美,又美人之美,更美美与共,让美味达到了极致。

人生也像一道菜,无论高贵与低贱,都要活出味道来、活出情趣来。这就好比这佛跳墙,十多种食材汇聚一起,才有味的极致。如果此生,有好友数十人,知己七八位,经常聚在一起,志趣相投,畅所欲言,共话人生,是不是也一件极美的事?

(右一为本文作者)
作者简介:展恩华,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散文集《精神家园的守望》、《草庐漫话》、《生命的圣宴》;诗集《平阴吟赞》;长篇报告文学《大地为鉴》《羌山见证》《铸梦》;报告文学集《叩问大地》;长篇小说《梅庄旧事》等多部著作。长篇小说《梅庄旧事》荣获济南市第八届“文艺精品工程”奖和山东省第九届“文艺精品工程”奖。长篇报告文学《大地为鉴》(合著)山东省第九届“文艺精品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