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三国乱世刚刚拉开帷幕。日后的蜀汉国主刘备,此时正值创业“瓶颈期”。虽然胸怀壮志奋斗多年,还是个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游击队长”,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连一块安身立命的根据地都没有,整天寄人篱下,苦不堪言。在经历了长坂坡大败后,刘备暂时依附于荆州军阀刘表,屯兵新野。
经谋士徐庶举荐,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旷世奇才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左膀右臂。诸葛亮以其非凡的胆识和眼光,为刘备的宏图伟业制定出了发展规划“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把占据荆二州、联吴抗曹作为蜀汉发展的基本“国策”。
诸葛亮目光如炬,为刘备制定的发展方略可谓明智之极。当时曹操已经占据北方、中原,实力雄厚,疆域广大,人口繁多,兵力强盛,仅凭孙刘任何一家都难以和曹操抗衡。但如果孙刘两家建立联盟,依托蜀道和长江之险,互相呼应配合作战,就足以立于不败之地。从此联吴抗曹就成为蜀汉的立国之本。然而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风云突变。孙权和刘备两家因为争夺地盘利益,逐渐产生尖锐矛盾,几次险些大打出手。一度坚不可摧的孙刘联盟产生了裂痕。当年冬天,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出兵北伐曹魏,发起襄樊战役,与北方的曹魏展开激战。
江东的孙权趁此天赐良机,在关羽背后下了刀子,出兵袭取荆州。关羽腹背受敌,最终被吴国生擒后斩杀。东吴袭取荆州、杀死关羽的头号功臣,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吕蒙吕子明。吕蒙不仅最先提出了袭取荆州的建议,还身体力行,全程策划并参与了荆州之战的整个过程。《三国志》记载,东吴夺占荆州后,孙权对吕蒙予以重赏,赏格之高甚至远远超过了当年指挥赤壁之战、挽救东吴的周瑜。孙权为了奖励吕蒙可谓不惜血本,“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可见吕蒙所立的功劳之大、和孙权的喜悦心情。
也难怪孙权这么高兴,东吴重新夺占荆州的重要战略意义,怎么形容都不过分。荆州地区正好位于孙权和曹操之间,赤壁之战后,孙权一时糊涂,把荆州让给刘备作为栖身之地。他这么干并非是出于善心,无非是想利用刘备给他看大门,充当东吴的保护层。但随着情势发展,孙权才发觉自己办了傻事。刘备派遣大将关羽镇守荆州,向北可以威胁曹魏,向南可以威胁孙权,对孙权造成的威胁实在不次于曹操,使得孙权寝食不安。智勇双全的吕蒙,利用关羽和曹魏开战的良机,以极小的代价夺回了荆州,并且杀死蜀汉第一猛将关羽,为东吴解除了一大威胁,为孙权立下了汗马功劳,按说孙权应该对他感激不尽才对。但正史《三国志》记载了一件事,让人对孙权的真实想法困惑。
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年幼时曾经凿壁偷光,但他是为了勤学苦读。《三国志》记载,吕蒙生病期间,孙权把他接入了宫中。但孙权却“穿壁瞻之”,暗中命人在吕蒙卧室墙壁上凿出孔洞,他经常透过孔洞窥探吕蒙的一举一动。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孙权这么干到底有何图谋,难道是怀疑吕蒙功高震主,对他有了猜忌之心?
原来,事实真相并非如此。孙权完全是出于对吕蒙的关心。《三国志》记载,孙权窥探到吕蒙“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如果吕蒙病情好转,饭量增加,孙权就喜出望外,如果吕蒙病情加重,孙权就会叹息忧虑,夜不能寐。因为他毕竟是一国之君,为身份和礼仪所限制,不能每天都到吕蒙床前探视,故此才会出此下策,来了个“凿壁观病”,君臣之情令人感动。孙权的识人用人之道,不在刘备之下,故此他的吴国成为三国中生存最久的一国,并不是偶然的。参考史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