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给陕西省发改委的复函,“原则同意《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都市圈),请认真组织实施。”,此消息对于陕西省和西安市的发展无疑都是一件利好消息,同时也受到诸多媒体报道和助推。从此“都市圈”的建设与发展无疑成为带动整个陕西和圈内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动能和政策依据,同时也辐射和带动圈外周边地区联动发展。都市圈的建设与发展,有助于探索和践行不同主体规划的统筹协调和聚合健康发展;有助于省内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平衡、充分和加快发展;有助于提升发展效率、质量和社会治理能力;有助于加快夯实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有助于陕西经济现代化体系的构建;有助于陕西加快构筑新发展格局和融入RCEP深度;有助于提升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质量和动能;有助于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陕西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等陕西区域内战略实施品质的提升。
西安都市圈区域主要涉及西安市(含西咸新区)、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部分区县和杨凌农业高技术产业示范区,涉及市级行政辖区约占关中平原城市群5成;面积约20000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国土面积十分之一,约是西安市面积1倍。2020年人口1800多万人,占陕西总人口45.5%。2020年此圈GDP实现1.3万亿,占陕西省当期约50%,可谓半壁江山。圈地核心区处于关中平原中心,地域落差相对较低,经济地理优势突出,交通相对较好,基础建设相对完善,社会秩序良好,气候和地质条件相近,人文底蕴和社会习俗相通,圈内文化同源等具有较好的放射性聚合式发展的先天基础和禀赋条件。
同时,都市圈也是陕西中部经济圈,核心和重点在发展经济,提升经济增长动能,提高经济发展水平。首要和关键在产业的谋划和布局衔接落地,主要体现在各责任主体之间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科学分工配合,特别是依托原有资源禀赋优势和潜能,承接和承载产业发展,调动和发挥成员间比较优势,突出以长补短,强强联合。从都市圈特点看,生产要素空间集聚于都市,重在处理好都市圈中心(西安,含西咸)与其他责任主体(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之间的关系以及资源空间配置。这里的都市圈定位,需要其他腹地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支持支撑西安发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同时西安要通过辐射力带动腹地构成城市区域一起发展。这体现和说明以西安发展为主,其他城市为辅的层次性发展逻辑,并蕴含效率与效益、资源、要素、空间、产业等元素优化问题。这也是培育西安更大规模参与区域经济竞争发展和全球贸易竞争的需要。
都市圈是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主要构架表现为“一核一轴、两翼三区、多组团”的框架。一个核,即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一条轴,即依托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形成的东西向发展轴;两副翼,即南部秦岭生态文化提升区和北部渭北产业转移承载区;三主区,即铜川主城区、渭南主城区、杨凌示范区;多组团,即以高陵、临潼、三原为主体的渭北先进制造业组团,以富平、阎良为主体的航空产业组团,以临潼、蓝田为主体的旅游休闲组团,以武功、周至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示范组团,以乾县、礼泉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组团。
基于西安都市圈未来发展水平和潜力提升空间大的现实,如何推动西安与圈内腹地城市建设与产业联动,是西安都市圈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引领和带动陕西经济发展新引擎、新动能、高质量和高效益问题,需要重点倾注精力进行建设与发展。
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就是要畅通公路、轨道、物流、市政、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目前,都市圈公路建设基础条件相对较好,但责任主体内部“断头路”、“瓶颈路”、“非法限高/限宽/限重”、充电/加气站点、停车场地、自行车道/人行道/盲道、交通十字管理、交通平台、运营补偿与结算、乘车卡、城际车辆、监管制度等依然需要推平。同时在高铁、城际铁路、支干线铁路、客货运量调度、物流仓储布局、“通道+枢纽+网络”一张网体系构建,畅通陆空、铁空、空空,需要统筹协调公路铁路航空资源,充分处理好利益关系和资源分配。加快老城基础设施改造,特别是涉及民生水、电、气、暖、给排水、污染和废物处理、垃圾处理等问题,解决温室效应和内涝问题。同时,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统一畅通移动和固定通讯及网络资讯管理,推进平台兼容统一,提速降费。难点和重点在城乡融合衔接,以乡村为主的建设发展标准与基础设施完善和发展。
二、产业分工协同协作。就是要推动圈内产业分工协作,推进中心城市产业高端引领,夯实带动腹地城市现代化工业纵深演化,推进城市间产业协调错位链性衔接,增强优势和特色产业更优更强。同时,构建和确立一体化发展和产业布局,实施联合招商、共同开发、利税共享、创新共建、链责共担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西安省会城市的科研、设计、金融、文化、教育、卫生、商务、物流、信息、贸易等服务业相对优势,引领和带动腹地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在产业细分中,统筹西安与西咸新区一体化产业格局,重点推进西咸服务业承载,加快空间资源利用。立足咸阳产业现状,支持咸阳产业优化,做好咸阳产业承接布局和转型改造。充分考虑铜川资源枯竭型工业城市历史定位和转型需求,立足铜川经济地理和工业基础,推进“专精特新”和“蜂群”类制造业、科技型行业等布局与落地。着眼渭南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以及地域资源与经济基础,加快绿色规模性企业渭南布局和产业承接,推进产业配套协作,弥补工业化短板,构建现代化产业新体系。立足粮食立农增收,充分发挥杨凌农业科研、教育、技术、品牌等优势,加快农业卡脖子经济技术研发、中试和应用,建立和推进杨凌农业全球品质品牌。重点解决国人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杨凌贡献成效。
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就是要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均衡普惠、整体提升,统筹公共资源,推进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提升共建共享服务质量。要以民生和惠民便民利民爱民为主导,在医疗卫生健康、教育、文化等领域开展多层次多模式合作和资源共建共享,如等级医院设施设备分享、专家、资源、技术、病历和档案、智慧医疗、公卫家医、康养、家政、培训等合作,教育资源的调配、远程教育、队伍培训、师资力量等协作,以及文化场馆、旅游景点等。同时,做好基本保险(养老/医疗等)平台信息认证、补贴调剂、定点规模、事故认定、住房补贴额度、服务政策等一体化。借助国家政务一体化建设,加快地区间更多领域和行业政务普惠通办通认,以及车检/车证(如渭南客户在西安购车,直接可以在购车地办理渭南牌照和手续等)、违章处置、户籍/身份证、社保、离退休津补贴等办理就地便捷办理互认。同时,加强应急协作共建共享联动一体化机制构建和运行协作方案建立和细化。
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以都市圈生态环境协同共治、源头防治为重点,带动和引领陕西省生态治理,建立网络共建和环境联防联治一体化机制。突出重要生态空间治理,沿河沿线沿山等流域性修复保护治理,特别是水系、矿区。提高圈内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污水、固污等无害化处理率,控制面源污染,提高地表水达标率。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确保良好空气质量天数持续提高,严格和严控节能降耗标准,统筹能源使用与生产。构建大气污染、流域治理、土壤质量、噪声管制等综合防治和利益统筹协调控制一体化机制。
五、构建圈内一体化发展长效机制。加快细化和做实都市圈合作内容、规划协调、政策协同、社会参与、政商共进、民公共享等机制,聚心凝力推进都市圈重大任务落地见效。创新协商机制,建立联席主任负责制,主任/秘书周期轮任制。统筹中心城市与腹地城市发展规划协调一体化、发展政策制度统一化、招商投资共享化、权益利益比例化,责任问题共担化、对外窗口和开放市场一致化、创新资源和投入均衡化、城乡融合发展协调化等,有效构建和提高都市圈建设与发展利益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充分性和最大化。
很显然,现实情况是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与其他责任主体具有鲜明的差异,且近些年来具有明显的虹吸周边资源要素的优势,这是显而易见的。都市圈构建与实施,可以协调平衡这种效应。这种平衡会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优化分布,社会资源的优化调剂,达到经济协调、产业循环顺畅、就业统筹、税收、财政、金融、交通、物流、卫健、教育等差异缩小,趋向均衡。同时,在国土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科技资源、数据资源等要素方面进行科学适度调配。这里西安要担当起引领都市圈中心经济发展的重任,以及辐射和扶持腹地责任。
都市圈构建与经营能否拆掉腹地间经济社会发展竞争的“篱笆墙”,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渐消化。但都市圈的发展迫切需要破除地区间隐性竞争“篱笆墙”。主要表现:
一是原属行政单元体制机制惯性和认知。圈内各城市单元都具有独立行政权属和建设发展规划、政策制度等,特别是每届班子对本辖区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以及社会发展进程均有安排和布局。各个城市间差异性较为明显,具有各自竞争性和制度排他性,相互间存在利益博弈。
二是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积累和基础不平衡性,差异性较大,城市间存在产业竞争和同质化发展的积累。同时,社会综合治理的水平及社会环境基础具有较大的差距,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没有协调分工的基础。
三是自然属性的差异较大。自然资源与资产的自然属性不平衡性;人文传承、民俗、宗教、生活习俗等不同和不平衡性,以及群体综合素质与素养、城市文化等存在较大的差异。
四是地区经营和运营理念差距较大。即管理、优化、配置、调配资源与资本的能力与空间及其潜在动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并直接影响地区各种要素作用的发挥成效和社会价值体现。
五是城市承载和竞争的社会基础差距大。主要来自社会治理承载和水平差距明显。就业、收入、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通讯、金融、社保、福利等,差异性明显。
六是考核机制迎来挑战。行政区划的单元式独立式考核与都市圈产业经济的逻辑进程中差异性、不平衡性、不协调性依然存在,消除差异和进度考核尺度存在逻辑性扭曲。
当前,西安都市圈建设已经批复即进入建设和发展期(发展初期),需要有效梳理和融合《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布局和项目落地,以及西安自身《大西安2050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等发展规划和其他责任主体城市行政辖区的各级发展规划,充分做好战略规划及政策制度兼容凝集合力,统筹协调,一个核心一个目标,脚踏实地,“落子为棋”走好每步,期待有一个宽松、平衡、协调、健康、稳定和稳中求进的“都市圈”高质高效运营时期,用满意来回答规划期待和成效。同时,更加期待着西安都市圈从发展期迈向成熟期形成巨大的“西”引力,成为西部经济领头羊和国家战略规划发展与推进的核心区。